「萬善堂今昔」
最近預備教會四十六周年堂慶,為想了解教會歷史更多,於是上網查資料。發現網上維基百科竟記載了萬善堂的一段歷史,那記載可補充了我們教會網頁裡關於早期萬善堂歷史的一點空白。
按維基百科介紹:「萬善堂原隸屬中華基督教會,為最早來華的西方差會倫敦會在廣州所開辟的兩座教堂之一(另一座為惠愛堂)。惠愛堂之教友多為社會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,萬善堂則為一間窮教會,其教友多為店員、工人、手工業者、小商小販。招觀海牧師生前常戲稱萬善堂為平民堂,呼主持牧師為平民牧師。教會最初在上西關萬善里租賃平房開設福音堂。1920年代初購買蘆荻西50號地藏庵廢址,興建蘆荻巷禮拜堂,1926年建成,風格中西合璧,融合有巴洛克風格…」
按人民網2015年03月04日報導:「…1939年萬善堂實現自養。1959年,廣州各禮拜堂實行聯合禮拜,中華基督教會萬善堂並入錫安堂。原堂先後做過蘆荻西小學、製衣廠、宿舍等用。2000年原堂開始空置,年久失修,到2011年在暴雨中倒塌….」
倒塌後的萬善堂址如下圖:
教會四十六周年堂慶、我又好奇,想查查聖經裡有出現過四十六這數字嗎!只有一次,約翰福音2章20節:「猶太人便說:「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,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?」」這是耶穌在聖殿裡趕出賣牛、羊、鴿子,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後,和猶太人的對話。
聖殿對猶太人非常重要,甚至耶穌的門徒也為聖殿自豪,在馬太福音24章1節「耶穌出了聖殿,正走的時候,門徒進前來,把殿宇指給他(耶穌)看。」但主後70年,聖殿就被毀了。實體的聖殿並不重要,被誰建立才重要。用四十六年興建的實體聖殿,今天消失了;同樣,曾經立在萬善里裡的萬善堂如今也變亂石一堆。但只要教會是建立在基督的真理上,即使離開萬善里,遠至香港的柴灣,萬善堂仍在。
今天,在先賢的根基上,柴萬繼續發展。但我們要思想,教會如何在不停變化的時代裡承傳下去。邀請弟兄姊妹出席5月19日晚和5月20日中午的堂慶分享會,為教會發展求探索。
黃志輝傳道